从教育初心到规模化办学的30年历程
上海大同申洋高中的故事始于1993年。这所由前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、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两位教育界泰斗共同倡导创立的学校,自诞生之日便承载着"为学生铺就多元成长路"的教育使命。2009年,随着办学规模扩大,学校整体搬迁至南汇大学城校区,正式开启"申洋·大同特色全日制高中"的办学模式。
2013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节点——面对持续增长的学生需求,大同开始在上海布局分校区。经过十年深耕,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市的12个校区网络,每个校区均配备标准化教学设施,通过统一教研、同步管理的模式,确保不同区域学子享受同等优质教育资源。这种"主校区+分校区"的并行发展模式,让大同在上海艺考培训领域迅速崭露头角,逐步跻身行业标杆行列。
10余类特色课程构建多元升学通道
"让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的成长方向"是大同课程设置的核心逻辑。学校结合艺考升学趋势与学生兴趣特长,开设了覆盖艺术、语言、文化三大领域的10余类特色课程:美术、播音主持、表导演、摄影、日语、书法等传统艺考项目持续优化;专升本衔接课程、体育特长培养、高考复读辅导等特色板块同步推进,为学子搭建起多层次、多维度的升学立交桥。
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成果检验。多年来,大同学子在各专业艺考中屡创佳绩:美术方向连续5年保持90%以上本科过线率,表导专业每年向上海戏剧学院输送15-20名优质生源,播音主持方向毕业生更频繁现身浙江传媒学院、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。这些数据背后,是学校"专业+精准培训"策略的有效落地——每门课程均由具备5年以上艺考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领衔,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制定"一人一案"培养计划,真正实现因材施教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初三预高班的设置。考虑到初高衔接的关键期,学校专门开设适应性课程,通过高中学习方法导入、艺考基础启蒙、心理调适指导等内容,帮助学生平稳过渡,提前适应高中节奏。这一贴心设计,让许多家长感慨:"大同不仅教知识,更懂孩子的成长需求。"
从硬件到管理的全维度育人保障
走进大同任一校区,都能感受到"以生为本"的细节考量。校园内配备多个专业画室(每间面积超80㎡,采光通风达标)、标准化练功房(铺设专业地垫,配备镜面墙)、高清演播室(支持4K拍摄与实时剪辑)等教学空间,常规教室均安装护眼灯、空调系统,整体环境优雅舒适,硬件标准处于同类机构领先水平。
在管理层面,大同构建了"科学化+智能化"的双轨体系。教学区域按功能划分为基础教学区、专业实训区、自主学习区,不同区域的空间布局经过教育专家论证,化提升学习效率。智能管理系统的引入则让日常运营更高效:智能考勤设备实现秒级签到,数字化成绩管理系统可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,家校沟通平台实时同步学生动态,家长通过手机即可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度与成长轨迹。
深耕教研的特色教学体系
自2007年确立艺考培训方向以来,大同始终将教学教研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。经过16年沉淀,逐步形成了一套"以学生为中心、以效果为导向"的特色教学体系。
"以学生为本"是这套体系的基石。从入学测试到毕业规划,每个环节都围绕学生需求展开:入学时通过专业测评确定优势方向,学习中定期进行学情分析调整教学方案,考前组织全真模拟考试检验成果。教师团队秉持"学与教有效结合"的理念,既注重知识传授,更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进步轨迹,真正将"确立学生主体地位"落到实处。
对教学效益的极致追求,让大同的课堂更有"含金量"。教师在备课阶段便进行时间与效益的统筹规划,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经过反复打磨——不是简单堆砌知识点,而是根据学生接受度设计梯度化教学环节。课堂效果评估也跳出"教了多少"的传统思维,转而关注"学生学会了多少":通过课堂提问、随堂测试、课后作业等多维度数据,综合判断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成效。
明确的教学目标则为师生指明了努力方向。每门课程都制定了分阶段目标:基础阶段打牢专业根基,强化阶段突破重点难点,冲刺阶段提升应考能力。这些目标并非"一刀切",而是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动态调整。以美术课程为例,针对备考央美的学生,会增加素描速写的高强度训练;针对目标上海大学的学生,则侧重色彩构成与创作思维培养。
从"本科梦"到"成才梦"的教育追求
在大同的办学理念中,"帮助学生考上本科"只是起点,"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"才是终极目标。这种教育格局的背后,是"高尚、宏远、踏实、厚重"的校风引领,也是"勤奋、严谨、向上、友爱"的学风滋养。
为了实现这一追求,学校在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:通过艺术作品赏析传递正确价值观,通过团队创作培养协作精神,通过艺考历程分享强化抗挫能力。许多毕业生回忆:"在大同学到的不仅是专业技能,更重要的是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责任担当。"
如今的大同申洋高中,已成为上海家长口中"靠谱的艺考培训选择"。从1993年的教育初心,到2023年的12个校区;从单一课程设置,到10余类特色项目;从"让学生有学上",到"让学生有好发展"——这所学校用30年的坚守与创新,诠释着"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"的教育使命。